最新动态 News
数字营销领域最新动态与职场进阶方法论课前导语
为了提升演员、编导、剪辑、摄像等视频岗相关人员的工作技能,云锐商学院邀请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杨望、吴辉、王耀立三位同事,为大家带来以《玩“视”不恭-视频达人C位出道计划》为主题的一系列赋能培训。
《玩“视”不恭-视频达人C位出道计划》系列培训第三期,特邀云锐集团艺术总监杨望,为大家带来主题为「花花“视”界」的课程培训。
讲师介绍
主讲师:杨望
职务:云锐集团艺术总监
Part1 开场
杨望:
非常感谢大家在特殊时期还能来聆听这场培训。课程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概念:什么叫做视听语言?
人类有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收集的,剩下10%靠的是听觉。而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方面内容。视听语言是一门从125年前电影诞生起,不断发展进化,逐渐形成的语言体系,已经渐渐深入到我们的审美体系中。
今天,我们主要讲视听语言中非常基础的板块——景别。本节课程将围绕以下3个板块逐一展开:
1、什么是景别?
2、不同景别的运用:大远、远、全、中、近、特、大特;
3、不同焦段的镜头的景别效果以及镜头情绪。
Part2 什么是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镜头外部框架结构约束下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的画面内容,包括:大远、远、全、中、近、特、大特。
在竖幅的限定下,信息量会少很多,主观上人的视觉注意力会集中人物身上。相对而言,在竖屏视频的拍摄中,景别要比横屏递进一个层级。
大家不要小看景别,拍摄过程中,如果景别掌握不好,拍起来是非常盲目的。就像我们的编导,经常习惯写分镜脚本,把景别全都框得死死的。摄影师如果不考虑拍摄主题,只是机械地按照景别拍摄,后期可能回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学会正确运用景别,是摄影师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我曾经去跟拍,脚本中第一个镜头的描述是:男青年坐在食堂,很夸张地吃一碗面。
当时拍摄的时候,摄影师选用中焦段镜头拍摄的,镜头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确实体现了一位男青年在吃面,而且用了浅景深突出了人物,让大家把视觉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不会被背景中的椅子等元素干扰。这个镜头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它还可以更好吗?
我让摄影师换了一个焦段和景别,用一个大广角拍了一个比近景还要近,接近特写的近景,就呈现出了第二种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景别和焦段在在视觉张力上带来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表演的压力完全压在演员身上。说演员演的不好,不够夸张。如果我们就给了演员一个中规中矩的镜头,演员得演的多夸张才能让画面显得夸张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镜头的视觉张力辅助表演,这就是合理运用景别的意义所在。
尤其是对于需要高效产出视频的信息流广告团队而言,通过对景别的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楚的知道什么画面用什么镜头,从而减少镜头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Part3 不同景别的运用
影响景别的因素有2个,一个是摄影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的距离,也就是你走的近就能拍的近,走的远就能拍的远。除此之外,与变焦镜头也有关系。短焦拍出来的感觉远,长焦的感觉近。我们先来说说人机物理景别的定义和应用。
1、大远景
大远景主要以景物为主,人物在画面中非常小,这类镜头体现的功能是渲染情绪,呈现氛围奠定基调。
大家看第一个大远景,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画面,人物在画面中特别小,所以形成了一种前途未卜,在黑暗中默默行走的感觉。
我们再看第二个镜头,温暖的画面中有彩虹还有一对情侣,给人爱情美好的感觉。第三张是一个是宣传片的开头,旭日东升,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最后一张呢是战机轰炸战争场面,给人危机感和压迫感非常强烈。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远景画面中,人物都不是重点,环境烘托出来的氛围才是重点。
2、远景
远景画面中,人物高度大概占到画面的一半以下。主要为了人与景的平衡,具备承上启下的叙事功能。透过远景,我们可以清晰识别人物的身份。就像下面的2张图,第一张是牧羊人、第二张是《英雄》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早期城市宣传片,用的也都是大远景。
正因为大远景和远景不具备叙事功能或叙事功能比较弱,我们拍摄剧情类信息流广告的时候,更应该严格控制这类镜头的数量,最多能用进去一两个。
总结一下:大远景和远景都是环境镜头,但大远景和远景不具备叙事功能或叙事功能比较弱,应严格控制这类镜头的数量。
3、大全景
景别定义中,基本以人来参照,大全景也基本上是人物的高度已经占到了整个画面比例的一半,当人物达到一半的时候,画面就具备了叙事功能,我们通过大全景可以呈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勾画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交代比较全面的时空关系。
《用心棒》大决战前期,导演就通过大全景呈现空间与人物的关系。《用心棒》画面的环境不止小镇,人物的群像也会形成一种环境,因为小镇是由黑帮势力笼罩的,这样就比较完整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英雄》中,李连杰进入秦王宫、进入秦王宫之后和秦王之间的对峙,也是通过2个大全景,交代了人物之间的递进关系。
我们拍摄在线教育类视频,展现多少人来上课的时候,通常会用大全景来展现。这时候还会有个摄影机拍摄外面的场景,展现时间段。5W要素中包括事件、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全景机位,都能交代清楚。
4、全景
全景镜头中画幅和人物的比例基本是1:1。以人物为主,环境为辅。
比如下面这个镜头,视觉重心在人物身上,背景是一个干净的瀑布,它承载的就是全景的功能。全景就是以人物为主,环境为辅。另外一个镜头,李连杰走向秦王宫的时候,画面也是以两排的人物为主,环境为辅,在人们的视角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人物在前进,因而看到的也是人物的全身。
全景接近了人的视角,但无选择性 ,人物的形体状态,人物间的形体关系比较突出,但神情表现力弱,没有细节,场面表现力也弱——需要与其他景别配合。
因此,我们在拍全景的时候,不要让演员做很多复杂的表情,而要更多的强调演员的形体动作,通过形体传达你要表达的内容,再配合其他景别才能让信息传递得更加丰富具体。
比如下面一组镜头,就是通过全景+大远景搭配,才能将秦王宫庄严的气势以及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呈现出来。
第2、3组镜头中,全景+特写搭配,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人物肢体动作,还能对人物的情绪拥有更加强烈的感知。2组照片中的全景,虽然都是打斗,但是通过特写景别搭配,观众对人物情绪的抓取就完全不同。很明显,上面这个特写表情愤怒,我们能感受到更强的侵略感。下面的特写,虽然是承接打斗画面,人物表情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爱意的。
5、中景
中景通常是在膝盖以上或腰部以上。它更接近人眼视角的主观感受,摄影机会帮观众把没必要的干扰元素筛选掉,可以替人眼做出选择。如果我们要营造叙事感较强的画面,一定要多用中景。中景是叙事感最强,也最客观的景别。我们通过中景,可以看到人物关系、神情,甚至能看到人物在镜头内部的叙事逻辑。
大家看一下《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经典画面,里昂发现玛婷达受伤了,在楼梯上哭泣,于是递给她一张纸巾。通过一个镜头,就交代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里面的机位,也是我们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机位,可以清晰地传达人物与空间的关系,省去了很多冗杂的内容。
总结一下:大全景、全景、中景都是相对客观的镜头,以叙事功能为主,表现人物、时空之间的关系。
6、近景
近景是卡在人物胸部以上的镜头,可以清晰展现人物的神态、情绪、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等,属于细节镜头范畴,主要体现人物外貌、内心、性格、叙事主题方向,兼具表现人物的表情和上半身动作,所以在表达人物的综合功能上最强。使用近景镜头,说明创作者的主观表达意图开始凸显。
比如《巴顿将军》中,摄影师就用到了近景镜头,把人物高傲,仇恨纳粹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巴顿将军》中的景别应用是教科书级别的,建议大家都能观看学习一下。)
7、特写、大特写
近景更多的是体现人物的神态和情绪,但肩部以上的特写以及大特写,已经开始逐渐引导人物内心。就像这个张曼玉的镜头,当我们把镜头放大到特写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了。在竖屏视频中,基本上胸部以上就可以称之为特写镜头。
通常在特写镜头中,导演会通过细节来告诉观众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所以在特写镜头的累加中,我们是可以逐步感受叙事的信息量的。就像我们平常拍摄教育类短视频,想要体现课程优势,需要通过老师在视频中讲话的特写,或者写板书的特写累加,才能展现出来。
好莱坞标准商业片里,导演通常会对近景或特写镜头做一个量化规定,比如一部片子里近景特写的镜头需要达到一半以上。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近景和特写信息量的累加,完成主观表达的意图。以下2条片子里,我们就能很明显的看出近景镜头使用量的多少,与情绪表达之间的不同。
第一条片子,是平常看到的生活中的交警形象,主要展现平凡中的伟大,更多凸显人文情怀。
▶️ 视频宣传片-《一路守候》
第二条则是铁骑形象,主要展现铁骑威武,以及高科技感。这2条片子观感不同,其实主要是因为它承载的功能不一样。
▶️ 视频宣传片-《心的方向》
第一条片子主要体现人文情怀,重点拍摄人物的表情和神态等近景和特写,人物平凡而伟大的感觉才能呈现出来。第二条片子为了展现恢弘气势和高科技感,我们用到了很多大全景、全景、远景,航拍等镜头烘托环境氛围,近景和特写虽然有,但是比较少,因为铁骑威武的形象,通过大环境才能烘托得更好。
在开篇我就说到景别虽然很基础,但它非常有用,在咱们拍摄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景别,会直接影响你的表达叙述以及影片基调。因此,我们在拍摄片子的时候拿到脚本,首先要和编导沟通内容想要传达的主题,根据主题决定每一种景别的镜头使用量。
简单归纳一下:
大远景和远景,属于环境镜头,主要烘托场景的场面、氛围、基调,不具备叙事功能或叙事功能比较弱,应严格控制这类镜头的数量。
大全景、全景、中景,属于关系镜头(叙事主体),相对客观,主要表现人物、时空关系。
近景、特写、大特写,属于细节镜头,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态度,刻画人物神情、内心,呈现人物或叙事的重要细节,可以通过镜头累加展现丰富信息量,能够表达叙事的主题方向。
Part4 不同焦段镜头的景别
不同景别的形成有2个关键影响要素,一个是摄影机与被拍摄者的距离,另外一个就是不同焦段的镜头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别效果以及镜头情绪。
1、广角镜头
通常来讲,镜头会分为广角镜头、中焦段镜头、长焦镜头。35mm以下的被称作广角镜头,像UP16mm 24mm、MP18mm 25mm这样的定焦镜头也会划在广角的范畴。
广角镜头的畸变会带来很强的视觉张力,可以夸大纵深空间、纵深运动能带来更强的速度感、能够拉远人物的心理距离、能呈现画面的宏大、场面、气势、氛围感。
刚刚宣传片中,就有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铁骑骑车的镜头,可以在空间的纵深运动上形成更加夸张的速度感。
广角镜头,在体现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上,能容纳更多的背景信息量,从而达到特定的视觉张力。比如这个镜头,里昂在一个人在超市里面,用广角镜头拍摄,通过比较多的背景元素和人物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就能形成更加夸张的空间纵深感。在电影中,玛婷达出现之前,里昂一只都是一个人生活,利用广角镜头拍摄,就可以很好的放大他的孤单感。
2、中焦段镜头
中焦段镜头(40mm~70mm) (UP32mm 50mm)(MP35mm 50mm),更加接近人眼的透视关系,镜头畸变比较小,可以形成比较客观的视觉效果,叙事性比较强,所以会更多的应用于中景景别的拍摄,呈现主观视角(不带情绪)、人物关系、环境关系等等。
比如《无间道》里面这场戏,刘建明是要去抓韩琛,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用的就是中景镜头。还有一场戏是他们要审查犯人,同事送来奶茶,体现作案组的工作状态的一系列镜头,用的都是中景、中焦段镜头,呈现出来的画面,叙事感和客观性更强。
这个车里的视角,虽然是近景镜头,但是更接近人眼在车里的镜头。这里如果用长焦镜头,人物关系就会被压得非常近,但是如果用广角,与人物的距离就会被拉伸得很夸张。用中焦段呈现,能够比较客观地、不带情绪地展现。
3、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焦距在85mm以上,UP 85mm、MP75mm、变焦45mm~250mm的长焦段,都是长焦的范畴,长焦配合大光圈更容易实现浅景深,让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可以强化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增强画面的仪式感、窥视感,压缩纵深空间,主观上放大注意力,横向运动速度感更强,能过拉近观众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下三个镜头的对比,同样的景别,但是使用焦段不同,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广角镜头,会呈现更强的疏离感。但是用长焦镜头拍摄,会压缩空间,在物理空间上会觉得镜头中的人物离我们很近,从而心理层面上也会觉得更近。
总结一下:
广角镜头(35mm以下)(UP16mm 24mm)(MP18mm 25mm) 宏大、场面、气势、氛围,更多的是对景物的表现,镜头畸变带来的视觉张力可以夸大纵深空间、形成运动的速度感、拉远人物心理距离。
中焦段镜头(40mm~70mm)(UP32mm 50mm)(MP35mm 50mm),更接近人眼的透视关系,产生的镜头畸变较小,可以形成较为客观的视觉效果,叙事性强,相对应也会较多的用来拍摄一些中景镜头,体现主观视角(不带情绪)、人物关系、环境关系等等。
长焦镜头(85mm以上)(UP 85mm)(MP75mm)(变焦45mm~250mm的长焦端) ,可以强化人物(表情、神态、动作) ,长焦配合大光圈更容易实现浅景深,让画面主体突出,使得画面的仪式感强,突出窥视感,可以压缩纵深空间、放大主观注意力主;横向运动的速度感更强,能够拉近人物心心理距离。
通常来讲,焦段的正向使用,比较容易形成客观的画面呈现。比如用广角镜头拍摄全景,用长焦镜头拍摄近景特写等,形成的就是较为客观感受。但是,焦段的反向使用,就会形成主观表达。比如拿广角拍摄近景甚至特写,或者用长焦拍摄全景,就融合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这个画面中,里昂和玛婷达从地平线上逐渐走出,用的就是长焦全景,形成了仪式感。
我们甚至还碰到过用长焦拍远景的情况,比如日升日落。拿长焦拍摄日升日落,太阳会被放得特别大,表达的就是主观感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的最后一句话,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摄影师舒服了,画面一定不舒服。希望大家日后都能迈开腿跑起来,去寻找不同景别在不同焦段下产生的视觉张力,并运用到实际拍摄中。